2023-03-20 08:30:39
在当前全球双碳目标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在双碳人才的培养上,被寄予厚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实习生冯晶琳武汉报道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中,海内外的高校正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11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一场由20多万人次在线参加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被广泛关注。针对全新的世界格局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诸多高校校长结合自身所在高校的特点,探索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和挑战。
此外,结合各高校特点,与会高校还联合共同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主张新地学应顺应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时代需要,在多元宇宙观下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在世界的位置和生存方式,调整和优化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形成更多元、更综合、更开放的地学教育新形态新范式,提供思想、技术和方法,引领和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新地学《共识》
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文明,但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重大灾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依然是共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表示,中国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征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大学在引领未来中承担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和历史重任。
黄晓玫认为,当前,科学领域更多从深地、深空、深海、深时不同向度,揭示宜居地球形成和演化规律,关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地学教育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形态新范式。“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从小就引导其树立珍爱地球、保护共同家园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致力于引领绿色的生产方式,比如在自然资源领域,要更多突出绿色钻采、绿色开发。高等教育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解决地球科学领域的复杂科学与技术问题提供更好支撑。面向社会公众,要加强宜居地球的科学知识普及,共同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会上各高校共同发布的《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详细解读,则有三重主张,其一多元宇宙观,即要把世界看作是不同时空尺度的多元物质存在,生命、非生命物质和各种力量在多元时空尺度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二在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在世界的位置和生存方式,主张人类以外的世界不再只是课题和研究对象,需要学习更加温和地与之交往、共生共存。其三在遵循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新地学主张调整和优化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技术和方法,引领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主张和践行,重塑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以形成更加多元、综合和开放的地学教育新形态新范式。
高校的路径探索
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2位大学校长结合世界能源转型、双碳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实机遇和挑战,阐述了中外大学在创新生态、国际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表示,当前中国高校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紧抓好的重要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芳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跨界创新正在成为重要趋势,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表示,在大学从管理向治理的跨越中,信息化具有特殊优势和广阔空间,是大学治理的关键变量。在这一转变的具体实现中,高校需要以数据为牵引,通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数据融通,打造高校治理新生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指出,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们应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携手应对高等教育以及地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校长Norah McRae教授提出,研究型大学应注重授课与实训并重,滑铁卢大学以“‘带薪实习’和‘工学结合’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为切入点,正在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也表示,已成立70年的中国地质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地球科学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先后成立李四光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并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健康地学”“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绿色矿业”“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地学大数据”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点,形成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地学教育模式。“10年前,我们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王焰新表示,未来希望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一道,共同推动地学教育创新,共同促进宜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