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 10:43:05
有一个消息非常隐晦,但很微妙。
从10月30日起,包括东航在内多家航空公司,将陆续恢复国际航线。
这个要求,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有序增加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的政策。各家航空公司正在紧急制定航班恢复方案,恢复和增加航点涉及亚欧美洲。
看到这条信息,相信所有人都会感到无比欣慰,长达三年的疫情影响终于迎来拐点。
从2020年初起,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民航局就设定了每周1165班的国际客运航班量上限,仅相当于疫情爆发前我国国际客运航班量的13%左右。
而当年3月最后一周,我国国际航班量减至108班,降幅85.3%,仅相当于疫情爆发前的1.2%。直到一年半之后的2021年10月,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大背景下,客运航班量也仅仅维持在疫情前的2.2%。
数量极低的客运航班,减少了国际间人员流动,客观上有利于防止病毒外来输入,为稳定国内疫情防控提供了充分条件,但是带来的负作用也不可忽视,大大增加了国际间人员交流成本,影响了正常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去年5月12日,一名成都男子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下山后尼泊尔疫情直转急下,回国航班熔断,他不得已沦为疫情难民,辗转流浪了尼泊尔、埃及、巴基斯坦、老挝等七个国家,曾被怀疑是恐怖分子,也被黑社会绑架,逃进热带雨林靠吃青蛙、蜥蜴果腹,多次徘徊在死亡边缘,历经411天才成功回到祖国。
电影《万里归途》中,国人在交战区尚能得到使领馆保护安然无恙,而疫情的影响比战争都严重。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的同胞,回家的航班一票难求,一年两年才能回来一次,长期忍受着与亲人的分离之苦。
还有正常的经贸往来、交流合作,长期在网络上键对键地交流会慢慢冷淡和隔膜,迫切需要面对面的握手和拥抱。
总之,面对世界疫情的汪洋大海,不存在世外桃源,也没有诺亚方舟,必须坚持动态清零的基本政策,有序打开大门,架起桥梁,融入和接纳现实的世界。
这次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回答外媒记者提问时说,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甚至要搞自给自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美西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自给自足论”,试图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要脱离世界的“封闭”国家,这些杂音包裹着地缘政治心机,试图将中国的独立自主抹黑成要跟世界“脱钩”。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早已深度交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为什么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国家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非常高,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能相互孤立和割裂。
中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持续推进,这也将带给世界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红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航局作出逐步放开国际航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融入世界经济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
但随着国际客运航班增加,国内防疫压力肯定会相应加大,这也倒逼着相关政策必须作出调整完善,以适应正常对外交流的需要。
我们坚信,下一个春暖花开,防疫政策一定会作出重大变化。
而恢复国外航班,就是一个微妙但非常重要的信号!
更多敏感话题,请关注燕梳楼视频号。必须要点关注才能看到燕梳楼发布的所有视频。否则是收不到推送的。感谢老铁们支持。
-End-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xd327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