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低、政策强,五万亿医药板块让主力笑了!三大投资主线已现(附个股)

2022-12-21 21:05:00

bigo live buy diamond

  回顾2022年以来的行情,A股贡献了很多高光时刻,基建、新能源、周期、绩优股、央企改革等等投资机会层出不穷。

  然而,有一个板块是过去两年的明星板块,今年遭遇寒流,这就是医药板块。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指数下跌27.95%,在31个行业中排名第27,总市值已经回落至5.3万亿元。

资料来源:iFinD

  展望2023年,估值已在底部的医药板块能否翻身?哪些机会将成为行业投资主线?今天我们就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

  1、医药板块估值已处历史低位,公募基金持仓回落

  回首2012年以来(过去10年)生物医药指数走势,我们可以发现医药生物板块指数走势与PE(TTM)呈现周期性变化且高度相关。

  从整个行业估值水平来看,过去10年生物医药板块PE(TTM)基本介于20-75倍的区间。当估值触及底部后,生物医药指数会开始进行修复。

  当前医药生物板块PE(TTM)已处于过去10年的历史低位(过去10年最低估值为20x,均值为38x),截至2022年11月15日为23.6x.

  从子板块来看,大部分细分领域处于2012年以来(过去10年)历史估值中枢偏下位置,如医疗研发外包为28x(历史均值76x),医疗设备为38x(历史均值49x),血液制品为31x(历史均值49x),原料药为26x(历史均值41x)。

  2022Q3基金对医药生物板块的持仓环比下降,股票型公募基金(选取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下同)重仓医药市值占比为10.63%,环比下降1.25pp;剔除医药基金的股票型公募基金重仓医药市值占比为5.6%,环比下降0.95pp.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医药生物行业成长性和确定性兼具,参考历史PE(TTM)估值,当前生物医药板块处于估值底部,估值下降空间有限,长线来看具有很高投资价值,具备潜在增配空间。

  2、政策推动变革,国产替代与真创新加速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生物医药行业由于集成多种复杂高端科技,极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除了国内设备购入受阻外,还存在海外供应链“卡脖子”风险。国产品牌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政策脉络如下:

  ①上游:源头把控,坚守底线。中药材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有序、安全、有效”发展。中药质量关键取决于两点:道地药材和中药饮片炮制。随着生产监管和环保压力的加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短期承压,但长期来看将倒逼落后产能出清,促进合规化生产及企业升级改造,确保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

  ②中游:限制和规范注射剂的注册使用,中成药集采和发展并举,重点扶持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创新药。

  ③下游:推进传承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中医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健全公立医院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出海,医保支持提振全局。

  同时,支付方式改革,高临床价值产品决胜。我们认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发展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政策,最终将推动医保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DRG/DIP改革完成后,预计将实现医疗终端的临床价值优胜劣汰,只有具有明显临床获益的药品、器械、服务项目才能够在新的支付方式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增长逻辑将真正由销售驱动转变为临床价值驱动。

  不仅如此,中国的创新药医保谈判准入机制已经实现常态化平稳运行,实现了创新药获批上市后以最快的速度参与谈判实现医保报销,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商业价值,将大大加速创新药企业的商业化进程。

  3、紧抓医疗硬科技、中医药、创新药三大主线

  医药板块受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应当跟随政策指引,积极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有三类机会或成市场主线:

  ①医疗硬科技

  涉及国产自主可控与进口替代逻辑的医疗硬科技板块,如高端设备器械、生命科学/制药产业上游等。

  新院建设、旧院改造、医疗设备及防控救治物资初步升级等项目逐步落地,优质企业有望受益。2022年贴息贷款的逐步推进有望带动未来2~3年板块业绩增长。

  A股相关个股包括:联影医疗、迈瑞医疗、新华医疗、药康生物、东诚药业、奕瑞科技、键凯科技、华大智造、开立医疗、海泰新光、奥浦迈、百普赛斯、泰坦科技等。

  ②政策支持的中医药板块

  中医药行业在医保和政策支持下有望迎来上行拐点,传统中药企业传承发展,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拥抱市场扩容和提标提质,中药创新药加速获批纳入医保,中药出海正当时,静待业绩兑现和价值重估。

  A股中药个股包括:太极集团、云南白药、同仁堂、达仁堂、羚锐制药、以岭药业、健民集团、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天士力、康缘药业、新天药业等。

  ③差异化/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械

  我们认为只有契合政策提质导向,拥有独特的高临床价值,能够填补临床空白领域,或在已有治疗方案的疾病相较传统疗法有明显提升的创新药或创新器械有望打开放量空间,差异化/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械有望成为焦点。

  此类公司包括:荣昌生物、海创药业-U、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等。

  风险提示:控费政策超预期、研发失败风险、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板块估值下挫风险

(文章来源:光大证券)

文章来源:光大证券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罗山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