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广告被指擦边,热搜吵翻了,这些广告的下限在哪儿?

2022-09-19 18:03:06

新生儿取名

这两天,安踏的一则广告被骂上了热搜,其中缘由,大家一看便知——

该海报被用在天猫平台安踏官方网店的首页位置,一上架就引起网友广泛讨论:“学过设计的都知道什么叫排版视觉中心点,这张图什么意思不言而喻”;“学摄影的我觉得有点像井字构图,但不该是这个视角,有擦边嫌疑。”

有网友直接@安踏称“掉价”“好恶心”。

这两年,关于低俗广告的报道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的恶意“调侃”一次次挑战着大众的审美和认知底线,不禁想问一句:低俗广告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此前绝味鸭脖的主页上,就出现过赤裸裸的性暗示广告。

但对于品牌方来说,“性暗示”这招屡试不爽。哪怕是非常知名的品牌,也不惜用这种形式打广告,而丝毫不理会对于全体女性的严重侵犯。

例如支付宝这则广告,难道姑娘就是用来被占便宜的吗?

奔驰、宝马、起亚这些著名汽车品牌,无一例外把性作为噱头,刺激消费。

更有甚者,已经不满足于“性暗示”,转而明示了。

除了网上之外,马路两侧也明目张胆地张贴着各种挑战下限的广告。

就连校园这种书香弥漫的地方,也没能躲过某些恶臭。

除了各式各样的“性”之外,还有些恶俗广告则对准女性的身体,公然做起了贬低女性、物化女性的事情。

比较典型的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椰树广告,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强调女性的性特征。

显然,娃哈哈AD钙奶也从中获得了灵感,也打起了“越喝越大”的主意。

另外有些整容品牌方,尽管主要受众是女性,却还是在广告里给女生自己挂上了价格牌。

“别把恶臭广告不当回事”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胜枚举,把猥琐当趣味,把恶俗当幽默,把下流当风流,这已经不是用“羞耻感”就能总结的无奈和愤慨了。

也许有人觉得,这就是些梗啊,或者说“接地气”乃至“雅俗共赏”,没必要“上纲上线”。

事实上,这是整件事最恐怖的地方,这些广告的存在被观众当作了某种正常,进而被“合理化”。

要知道,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传输,它通过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体现出商品的价值,价值观上取胜了,钱就来了。

例如,为了让你心甘情愿地花钱整形,这些整容机构会大肆渲染“美”的作用,“不美”就成了过错。

这种逻辑里,女性的价值直接和颜值挂钩,在消费主义划分的三六九等里,女性的尊严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但美是什么?完整女性又是什么?这些定义和概念,不该由这些追名逐利的商家来完成。

如果你想重塑脸型,那你得做好至少在脸上镶入12颗钉子的准备。如果你要想完美的下巴,那你得做好一旦双鄂手术失败,有可能失去咀嚼功能,一辈子吃流食的准备。如果你想要双眼皮,那你得做好一旦手术失败,双眼可能无法闭合,只能睁眼睡觉的准备。

如果你连这些都能接受,那为何不能接受自己那张健康、自然的脸呢?

消费者的三观,不该被如此粗暴无理地打上价签,成为商家盈利的韭菜。

有人吐槽说:明明挺好喝的饮料,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打广告呢?

答案其实也很明显,大胸就是吸睛,能让观众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一眼看到。

但这样的“出位”,是建立在对观众的精神污染之上的,色情的擦边球一时行得通,但要让产品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文化内核。

何况,椰树曾经也有过非常好看的广告啊。

当吸睛和流量代替爱和尊重,那么任何一个群体,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在广告里被羞辱的对象。

有款酸奶广告,曾以“父爱配方”作为卖点推出无糖酸奶。

难道说,父爱就是不甜吗?

就像“破窗效应”传递出的理念一样:

一间屋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人管,迟早整间屋子都会被破坏。

如果未成年人被侵犯了,没人管,那么接下来就是要针对成年人了;如果女性被歧视了,没人管,那么接下来就是要针对所有人了。

要记得,恶臭广告最终伤害的,必定是作为观众,同时又是消费者的我们。

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无关身份。

2.坚决抵制一切恶臭广告

好在,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及时站出来对这些广告sayno。

南宁地铁里的那则广告,当天在微博上曝光并触发众怒后,很快就被撤掉。

但回头想想,为什么改错的速度可以这么快,当初却没人知错呢?

恶臭广告的末路究竟在哪里?

英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奢华时尚品牌在拍摄广告时,因为模特看上去像16岁的少女,而被及时叫停。

尽管广告方宣称该模特已经21岁,但因为涉及性特征和其它暗示,最终还是被坚决地禁止。

而就在2018年,英国广告标准局(ASA)发布公告,表示任何描述性别刻板印象的广告,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打击。

同时交管局也表示,包括公交、地铁、车站等一律禁止性别歧视的广告。

这无疑提供了一些经验。

国内,那些不断触及下限的广告,如果没有遇上大面积的抵制和抗议,一般都是相安无事的。

例如当初滴滴推出一系列“性暗示”广告,把打车暗示成大型约X现象。

事实上,对于许多互联网产品来说,为了强调社交属性,都会出现把薅来的用户往两性上引导的情况。

但对于滴滴打车来说,它的场景太特殊了——孤男寡女、空间密封、力量对比悬殊、多在夜间使用……

如此一来,再往两性上引导且没有匹配的安全措施,距离出事还会远吗?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些广告的危害,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生命。

更加遗憾的是,除了会被骂之外,这些广告基本上不用承担其它的风险。除非舆论持续发酵,道歉加下架应付了事。

在流量面前,它们可以全然置大众的情绪而不顾,我行我素。

事实上,法律的完善在任何国家都需要时间,那将是一段漫长的道路。

当初西方国家,也有过恶臭广告遍地泛滥的情景,例如有款二手烟品牌,广告纸上公然写着:

把这种烟喷到她脸上,她就会臣服于你。

用现代眼光去看,足够滑稽可笑吧。

能够想象得到,在当时,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十分突出,什么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不过这已经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了。

后来,经过各种现代思想的洗礼,虽然性别歧视现象如今依然存在,但此类广告几乎绝迹。

要想杜绝恶臭广告,还得从观念上着手。

首先,对于从业者而言,如何用更高级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奇思妙想,这的确是个问题。

2010年的女性传媒大奖上,有这样一则获奖广告。

画面里,年轻的少女拿出卫生巾,为它涂上了鲜艳的颜色,使其变身花瓶里盛开的花朵。

十年前这则广告,把卫生巾变身绽放的玫瑰,为其注入了正面、健康、快乐的内核。

可以说,这次广告创意的胜利,传递出的是全体女性的一种觉醒。

所以,就像广告大师李奥·贝纳的那句宣言:

好广告不只在传递讯息,它能给人信息和希望,并且穿透大众心灵。

只有从业者自己转变观念,尊重任何一个群体,学会理解与平等,才能从一开始避免恶臭广告的诞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对于这些三观错位、挑战下限的广告,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一笑了之。

此前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一则不堪入目的横幅向着所有人招手——

“你们的孩子可以有26或27个干爹。”

横幅贴出后,迅速引来在校学生的不满,有人拿着“这是性骚扰”的纸张抗议。

这张照片传到网上后,引来无数网友的点赞,有人就评论说:勇于维护校园的清洁,这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子。

没错,污秽一旦无人理会,那么它只会发散出越来越浓的臭味。

必须有人站出来,对错误倒竖大拇指,要记得,沉默和视而不见只会沦为帮凶,只有抗议和及时制止才能彻底铲除污秽。

最后我想说的是,广告投射出来的,恰恰是整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只有三观健全的人,才能创造出三观健全的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罗山信息社版权所有